乳腺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物理缓解、哺乳调整、中药辅助和手术引流等方式改善,通常由细菌感染、乳汁淤积、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和哺乳习惯不当等原因引起。
细菌感染是乳腺炎的主要病因,临床常用头孢类、青霉素类或红霉素等抗生素控制炎症。哺乳期需选择不影响母乳的安全药物,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体温和乳房硬块变化。严重感染可能需静脉给药,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
哺乳前后热敷患处10-15分钟能促进乳汁排出,冷敷则可减轻红肿疼痛。配合轻柔按摩从乳房外围向乳头方向推压,避免暴力挤压加重损伤。穿戴宽松内衣减少压迫,疼痛明显时可暂时使用吸奶器替代亲喂。
保持规律哺乳或排空乳汁是关键,每2-3小时哺乳一次,优先排空患侧乳房。纠正婴儿含乳姿势,确保完全含住乳晕。若乳头皲裂可涂抹羊毛脂软膏保护,哺乳后挤出少量乳汁自然风干促进愈合。
蒲公英、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可煎水代茶饮或外敷消肿。中医辨证施治常用瓜蒌牛蒡汤、透脓散等方剂,需由专业医师根据体质开具。避免自行服用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免影响哺乳。
形成乳房脓肿时需在麻醉下行切开引流术,术后放置引流条并定期换药。少数反复发作的慢性乳腺炎可能需乳腺区段切除术,术后仍可保留哺乳功能。手术治疗后需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防乳腺炎需保持良好哺乳卫生,哺乳前后清洁双手和乳头,避免长时间乳汁淤积。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适量增加饮水促进代谢。发现乳房硬块或发热应及时就医,避免挤压或热敷化脓性病灶。哺乳期穿戴无钢圈哺乳文胸,睡眠时避免乳房受压,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提升免疫力。若反复发作需排查是否存在乳腺导管结构异常等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