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开始探索解决的最初一系列问题,不是生理学,而是心理学:女性在月经周期的生育能力性质如何?那个机制可能是怎么回事?这是研究者们自1890年以来认真追求的问题。1930年达成的共识表明,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而不是以前想象的经期。当时的研究缺乏经验丰富的自然选择论者的思考:从比较的角度来看问题,人类认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只是程度的不同而不是类型的不同。因为观察到饲养的动物都在排卵时具有动情期,所以假设女性在排卵时也不例外地经历动情期。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出:卵巢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在妇女动情期之后起着重要作用,就像在非人雌性哺乳动物中所证实的那样。
1930年代,这些假设指导着心理学调查研究,第一个调查的内容是:女性在整个月经周期里的性行为模式。关于动情期的两种流行观点及其性质,向研究者们展示了两种预测。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预见肯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为什么包括人类祖先在内的种类具有动态期的功能?猪、牛、狗等在动情期间积极接受精子。动情期满足了精子能源的需要。雌性动物在动情期间性活跃的现象是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这样,既然女性没有动情期,她们的性行为也不必只是为了接受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