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促排卵怀孕成功率受年龄、卵巢功能、治疗方案等因素影响,平均约30%-50%,关键因素包括卵泡监测、药物选择、精子质量、子宫内膜状态和生活方式调整。
促排卵药物需配合B超监测卵泡发育,避免多胎或卵巢过度刺激。克罗米芬方案中约70%患者可排卵,但仅40%能受孕,因药物可能影响内膜厚度。实时调整药物剂量可提升优势卵泡质量,建议每2-3天监测一次。
口服克罗米芬适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率约22%;注射用尿促性素HMG针对低促性腺激素患者,成功率可达45%。来曲唑对内膜影响较小,活产率比克罗米芬高10%。需根据激素水平个性化用药。
男性少弱精会降低促排效果,精子DNA碎片率>30%时流产风险增加。建议同步进行精液优化,补充锌牡蛎、维生素E坚果及左卡尼汀,严重者需ICSI技术辅助受精。
克罗米芬可能使内膜变薄至<7mm,影响胚胎着床。雌激素贴片或阴道给药可增厚内膜,目标厚度8-12mm。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ERA能精准确定移植窗口期。
连续3个促排周期未孕需评估输卵管通畅性。过度促排可能导致卵巢储备下降,每年不超过6个周期。配合基础体温记录和LH试纸能提高同房时机准确性。
促排卵期间每日摄入400μg叶酸菠菜、动物肝脏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改善盆腔血流。避免熬夜和高温环境,同房后48小时内禁止盆浴。若3次促排未成功,建议考虑试管婴儿技术。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输卵管积水患者需优先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