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避孕药后月经周期变化与药物类型、个体差异相关,常见撤退性出血或周期调整。
短效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调节周期,停药后2-7天会出现撤退性出血。每日固定时间服用21天活性药片,停药7天内来月经。漏服可能导致突破性出血,需及时补服并配合屏障避孕。常见药物如优思明、妈富隆、达英-35需连续服用完整周期。
含左炔诺孕酮的紧急避孕药可能扰乱原有周期,服药后3-7天出现撤退性出血视为正常。若两周后仍无月经需验孕,毓婷、丹媚等药物激素剂量高,一年使用不超过3次。部分女性会出现经期提前或延迟1-2周,伴随乳房胀痛属暂时现象。
甲羟孕酮避孕针每3个月注射一次,60%使用者会出现闭经,属药物抑制子宫内膜的正常反应。停止注射后平均6-12个月恢复排卵,初期可能出现不规则出血,需配合铁剂预防贫血。迪波-普维拉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改变子宫内膜厚度,可能导致经量减少或点滴出血。初用者前3个月常见周期不稳定,持续半年未规律需就医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记录基础体温和出血模式有助于医生评估药效适应性。
持续闭经超过90天需排除妊娠和卵巢早衰,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剧烈腹痛伴月经延迟警惕宫外孕,服用避孕药期间吸烟者血栓风险增加3倍。地屈孕酮可诱导月经来潮,但反复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服用避孕药期间建议增加深色蔬菜和坚果摄入补充维生素B族,适度有氧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经期盆浴和剧烈运动,观察分泌物变化可早期发现霉菌感染。长效避孕使用者每半年需检查乳腺和宫颈,紧急避孕后建议服用3个月叶酸调节内分泌。短效避孕药停药后3-6个月受孕能力可完全恢复,计划妊娠前建议进行TORCH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