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些比较典型的病例:
病例一:王某,38岁,18岁体检时发现尿检异常,但一直未引起重视。平时自认身体健康,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因此没把尿检异常当回事,虽然知道有蛋白尿,医生开过“什么沙坦”吃了两周头晕就没再吃了,平时未定期复查。3个月前觉得严重食欲不佳、乏力去医院就诊,查血肌酐1000多,双肾萎缩,被诊断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治疗。
病例二:张某,女,70岁,自诉20岁时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当时诊断“慢性肾炎”,每年间断复查,持续血尿,无蛋白、血压高等其他异常,未予以药物治疗。2个月前因双下肢水肿收入院,查尿常规红细胞20/HP,蛋白+,24小时尿蛋白0.6g,血压、肾功能正常。
病例三:刘某,女,45岁,20年前因“颜面部浮肿”发现血尿蛋白尿,蛋白2g,血压、肾功能正常,15年前行肾穿刺检查,诊断为“IgA肾病”,后规律在门诊随诊,目前用药洛丁新10mg一天两次,蛋白持续控制在0.3g-0.8g之间,血压肾功稳定。
肾内科医生,经常能碰到一些,平时感觉良好,一到医院检查终末期肾衰竭,像第一位病例;也经常能碰到轻微尿检异常患者,即便不吃药,肾功能长期稳定,像第二个病例;还可以碰到蛋白尿比较多,经过良好的管理,肾功能保持稳定,像第三个病例。
不同的人,虽然都被扣上慢性肾炎这样的帽子,疾病结局却千差万别。那么,到底慢性肾炎从刚查出来到肾衰竭有多远?这关系到多个方面。
肾功能进展包括多个因素:
1)蛋白尿的控制情况:无论是1-2期慢性肾病,还是3-5期患者,平均蛋白尿水平都是预测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蛋白尿程度越重,发生肾功能进展风险越大。并且,治疗过程中平均蛋白尿水平,比初始蛋白尿水平跟肾脏预后有更强的相关性。比如对于IgA肾病来说,能持续把蛋白控制到0.5g以下,那么肾衰的风险大大降低。
2)血压的控制情况:一方面,随着肾功能进展,会出现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高血压可以加速肾功能恶化。
对于肾病患者来说,血压控制在130/80以下算达标,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慢性肾病患者血压达标的人不足10%。
3)起始发现的肾功能水平:肾病很重要的一点是早期防治,肾功能的基线水平很大程度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发现时肌酐的水平也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4)贫血的问题:血红蛋白低于105g/L是发生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KDOQI指南指出,无论分期和病因,所有慢性患者都应常规进行血红蛋白监测,目前推荐慢性肾病患者血红蛋白应维持在110-130g/L。
5)高蛋白、高盐饮食:生活方式在肾功能进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蛋白、高盐的饮食习惯可加重肾病的发展。
6)感染、劳累等诱发因素:感染和劳累可以诱发基础肾病的活动。避免感染,及过度劳累(请注意:适当锻炼不增加风险)。出现感染,及时找到感染病灶进行针对性治疗,特别是注意口腔,肛周,耳鼻喉等隐匿性感染部位。
7)对治疗的依从性:慢性肾脏病患者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治疗依从性与肾功能进展密切相关,依从性差的往往预后也不佳。
如果能把相关指标控制,长期管理好,慢性肾炎的肾功能下降速度可以控制到和普通人同等的水平,一辈子也不需要面临透析和移植的问题。
如何预防肾功能进展呢?
1)定期随访,配合医生管理好相关指标,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2)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不要自行乱用药。肾病患者对药物性损害的敏感程度比普通人更高,切记不能病急乱投医。
3)合理搭配饮食,保持健康的膳食习惯
4)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感染次数
5)保持好心情,大部分的慢性肾炎也许伴随终生尿检轻微异常,但不会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事实上,最终到尿毒症患者只是少数,过重的疾病负担不利于疾病康复。
关键词: 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