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激素下降可能由年龄增长、卵巢功能衰退、药物影响、疾病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
女性35岁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自然减少。更年期前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最为明显,这是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伴随月经周期紊乱、潮热盗汗等围绝经期症状,可通过豆制品、亚麻籽等植物雌激素饮食调节。
40岁前出现卵巢功能衰竭属于病理状态。可能与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疾病、放化疗损伤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闭经、不孕、阴道干涩等症状。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戊酸雌二醇片、结合雌激素等。
部分治疗药物会抑制雌激素分泌。如乳腺癌术后使用的他莫昔芬等抗雌激素药物,子宫肌瘤治疗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用药期间可能出现骨质疏松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垂体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会干扰激素调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虽然雄激素偏高,但长期无排卵会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这类情况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溴隐亭治疗泌乳素型垂体瘤。
长期熬夜、过度节食、吸烟酗酒等会扰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体重过低时脂肪组织不足,影响雄烯二酮向雌激素的转化。建议保持BMI在18.5-23.9之间,规律作息,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
维持雌激素平衡需综合调理。每日摄入30-50克大豆及其制品,补充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坚持快走、瑜伽等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不动。管理压力水平,保证7-8小时睡眠。出现严重潮热、骨质疏松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妇科内分泌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激素治疗,不可自行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定期进行骨密度和乳腺检查,监测激素替代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