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月经排污主要通过子宫内膜脱落和经血排出完成。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的结果,伴随经血排出体外,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主要有子宫内膜剥脱、经血排出、宫颈黏液变化、阴道酸碱度调节、子宫收缩五种机制共同作用。
月经周期中,随着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而发生剥脱。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形成月经血,基底层保留并再生。这个过程受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精密调控,确保每月周期性更新。
经血由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和阴道分泌物组成。子宫收缩帮助经血通过宫颈口进入阴道,最终排出体外。经血量因人而异,正常范围为20-80毫升,超过80毫升可能提示月经过多。
月经期间宫颈黏液变得稀薄,有利于经血顺利通过宫颈管。排卵期后宫颈黏液原本黏稠形成栓状,月经来潮前黏液栓溶解,为经血排出创造通道。这种变化也降低了经期逆行感染的风险。
月经期间阴道pH值升高,从平时的酸性环境变为接近中性。这种变化有助于经血排出,但同时可能暂时降低阴道自洁功能。经期结束后,乳酸杆菌恢复优势,阴道环境重新酸化。
前列腺素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既促进经血排出,也可能引起痛经。适度收缩有助于子宫内膜完全脱落,过度收缩则可能导致严重痛经。热敷和适度运动可以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
月经期间建议保持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坐不动。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铁质的红肉、动物肝脏等食物,补充经期流失的铁元素。注意会阴清洁,选择透气性好的卫生用品并勤更换。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减少感染风险。如出现严重痛经、经量异常或周期紊乱,应及时就医检查。经期排污是女性正常的生理过程,保持良好心态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月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