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主要通过地下块茎繁殖生长,其生长过程分为萌芽期、茎叶生长期、块茎膨大期和休眠期四个阶段,主要受土壤条件、温度、水分、光照和养分供应等因素影响。
山药种植通常选用健康块茎切段作种薯,在10℃以上土壤中萌芽。种薯需保留1-2个潜伏芽点,经草木灰消毒后栽种。此阶段约需15-30天,土壤湿度需保持在60%左右,过度浇水易导致种薯腐烂。
萌芽后藤蔓快速攀援生长,日均生长量可达5-10厘米。此时需搭建2米高支架供其缠绕,保持每天6小时以上光照。茎叶生长期持续60-90天,需追施氮肥促进营养生长,但需避免徒长影响后期块茎发育。
夏末秋初进入关键膨大期,地下块茎每日增重约3-5克。此时应增施磷钾肥,保持土壤疏松透气。膨大期约持续100-120天,土壤温度以20-25℃为宜,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淀粉积累。
霜降前后地上部分枯萎,块茎停止生长进入休眠。采收时需深挖60-100厘米避免损伤,采收后置于10-15℃环境晾晒10天促进表皮木栓化。完整块茎在适宜条件下可储存6-8个月。
山药适宜在pH6-7的沙壤土种植,土层深度需达80厘米以上。生长季需≥150天无霜期,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为宜。连作障碍明显,同一地块需间隔3年以上轮作。
种植山药需选择向阳坡地,深耕时每亩混入2000公斤腐熟有机肥作基肥。生长前期保持土壤见干见湿,雨季注意排水防涝。藤蔓满架后及时摘除侧枝,保留8-10片功能叶即可。采收前20天停止浇水可提升块茎耐储性,储存时用沙土分层覆盖能有效防止失水皱缩。日常食用建议选择表皮光滑、须根少、横断面黏液丰富的鲜品,其黏液蛋白和多糖含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