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疼痛可能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或痛经等妇科疾病引起。具体病因需结合伴随症状与医学检查综合判断。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为淋球菌、衣原体等。急性发作时表现为下腹持续性坠痛,伴随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慢性盆腔炎可能引起输卵管粘连导致不孕。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严重者需静脉给药。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盆腔其他部位,典型症状为经期进行性加重的下腹痛,可能伴随性交痛、排便痛。病灶可导致卵巢巧克力囊肿或盆腔粘连。治疗包括药物抑制内膜生长和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通常2-3个月经周期自行消退,病理性囊肿如畸胎瘤需手术干预。囊肿扭转或破裂时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超声检查可明确囊肿性质,直径超过5厘米的实性囊肿建议手术切除。
育龄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肌瘤易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贫血。肌瘤压迫膀胱或直肠可能导致尿频、便秘。治疗方案取决于症状严重程度,包括药物缩小子宫体积和肌瘤剔除手术。
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表现为经期前48小时痉挛性疼痛。继发性痛经多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热敷、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口服避孕药调节激素水平。
建议记录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经期注意保暖,适量饮用姜茶缓解痉挛。日常保持外阴清洁,避免频繁冲洗破坏阴道菌群平衡。出现持续疼痛、异常出血或发热时需及时妇科检查,超声、阴道分泌物检测及肿瘤标志物筛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可增强盆腔血液循环,减少慢性盆腔疼痛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