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通过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改善,主要有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深色蔬菜和维生素C辅助食物。
牛肉、羊肉等红肉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高达15%-35%。建议选择瘦肉部位如牛里脊,每周摄入3-4次,每次100-150克。烹饪时避免高温煎炸,用炖煮方式可减少营养流失。
猪肝、鸡肝含铁量是瘦肉的6-8倍,同时提供维生素B12和叶酸。每月食用2-3次,每次50克左右,可卤制或做成肝泥。需注意胆固醇偏高者应控制摄入量。
鸭血、猪血等动物血制品含铁量超过20mg/100g,且以血红蛋白形式存在更易吸收。可制作血豆腐汤或毛血旺,但需确保食材新鲜卫生,避免生食。
菠菜、苋菜等深色蔬菜含非血红素铁,虽然吸收率仅3%-8%,但富含叶酸。建议焯水后凉拌或急火快炒,搭配柠檬汁可提升铁吸收率。每日应保证300-500克蔬菜摄入。
鲜枣、猕猴桃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能将铁吸收率提高2-3倍。建议餐后1小时食用200克水果,或用餐时饮用100毫升鲜榨橙汁。避免与茶、咖啡同食影响铁吸收。
改善缺铁性贫血需建立长期饮食计划,建议每日膳食包含12种以上食物,每周达到25种。早餐可搭配全麦面包夹牛肉片和番茄,午餐选择猪肝炒菠菜配橙汁,晚餐用鸭血粉丝汤补充。同时应避免浓茶、咖啡等含多酚类物质饮品,钙制剂与铁剂需间隔2小时服用。适度增加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重度贫血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定期检测血常规指标,若食补3个月未见改善,需考虑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等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