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具体方式包括无保护性行为、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五种途径。
阴道性交、肛交、口交等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病原体通过黏膜破损处侵入,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HIV病毒等。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90%以上感染风险,暴露后72小时内可采取PEP阻断治疗。
妊娠期胎盘感染、分娩时产道接触、哺乳期母乳传播是三大垂直传播方式。梅毒螺旋体可导致胎儿畸形,HIV母婴阻断需采用齐多夫定药物疗法+剖宫产+人工喂养综合干预。
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等血液暴露行为可能传播乙肝、丙肝、HIV等。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个人应避免非法采血和不规范纹身操作。
共用毛巾、浴具可能传播阴虱、疥疮等寄生虫疾病。尖锐湿疣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公共场所需做好消毒处理,个人物品应专人专用。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如牙科器械传播乙肝病毒。医疗机构需落实消毒管理办法,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三级消毒措施。
日常预防需注意安全性行为,避免多个性伴侣,定期进行梅毒、HIV等检测。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锌含量高的牡蛎,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医务人员、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3个月筛查一次,发生高危暴露后及时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专业处置。被污染的衣物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以上,家庭环境保持通风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