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同样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时期。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的说法,所以在夏季养生中,人们应该注意从精神、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进行调养,保证体内阳气的正常运行。今天就来讲讲夏季养生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法和技巧。
夏季指从立夏到立秋前一天,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夏季是一年里最热的季节,雨水充沛,万物生长茂盛。夏季同样也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因此,夏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各方面的调养都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并注意养护阳气。
1.精神调摄
夏属火,与心相应,火热炎上,蒸迫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故夏季心气最易耗伤,心神易扰。因此,夏季精神调摄,重在调畅情志、保养心神以保证人体机能的协调旺盛。夏季情绪要有节制,切忌急躁发怒,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要培养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气机的宣畅。如果不注意夏季的精神调摄,会损伤心气,削弱人体适应秋冬气候变化的能力,易患咳嗽等疾病。暑热季节,应到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并以绘画、书法、音乐、赋棋、钓鱼等娱乐陶冶情操,起到调神健身、移情易性的作用。
2.饮食调养
夏季气候炎热,暑热当令,出汗较多,饮食以清热解暑、养阴补津为原则,常选用寒凉泻火之品,如西瓜、苦瓜、绿豆等。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脾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暑热湿盛,更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出现纳呆、肢体困倦、大便溏薄等症状。因此,夏季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油腻,适当食用芳香祛湿之品,切忌因贪凉而暴吃生冷瓜果等导致脾胃功能受到影响。夏季微生物易繁殖,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经常清洗、消毒餐具,谨防“病从口入”。
3.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夏日昼长的变化。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常令人感到烦躁和疲倦,甚至中暑。因此,夏季起居要注意防暑降温。外出时为防止阳光曝晒,要打遮阳伞、戴帽子、戴墨镜以避免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夏日汗多,腠理开泄,如过分贪凉会导致阴暑,故夏季睡觉忌室外露宿、袒胸露腹、穿堂风、通夜扇风,有空调的房间里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夏季应适当安排午睡,既可避免暑热炎炎,又能弥补夜间睡眠不足,消除疲劳。夏季服装以轻、薄、柔软为好,要勤洗勤换。酷暑炎热,每天洗温水澡是防暑降温的有效措施,这样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清爽皮肤、消暑防病,而且还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4.运动调养
夏季天气炎热,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的时候运动。运动项目可选择游泳、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运动量应适度,不要过度疲劳。运动后不要过量、快速进食冷饮,以免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出现腹痛、腹泻。运动后出汗较多,切勿用冷水冲头洗澡,以免发生风湿痹痛。
5.防病养生
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易发生中暑。因此,要注意通风、散热。若出现乏力、头晕、胸闷、恶心等症状时,应将患者立即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服,进行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饮用淡盐水或服用十滴水;有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对症处理未见好转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急性胃肠炎亦是夏季常见病之一,要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对于呕吐、腹泻的患者,应及时补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平时宜食用芳香化湿、清解湿热、补肺健脾的食物,以减少脾胃负担。
从小暑到立秋,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对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属于阳虚证型的,此时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即“冬病夏治”。治疗时可口服药物,也可选择外用药物,如穴位敷贴,此时药物更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激发正气,扶正祛邪,往往收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壮阳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