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频道 > 男性健康 > 男性护理

气温大跳水,“秋冻”须谨慎

发布时间:2019-01-20 13:01:17

冷空气来了,气温一天天“跳水”,但有些人并不重视“保暖”这件事,认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不变的养生金句,越冻越健康。

其实,盲目忽视身体保暖不但不能养生,还给疾病趁虚而入的机会。老人、儿童以及一些特定人群,并不适宜“秋冻”。

能不能“秋冻”得看体质

有句老话叫春捂秋冻。说秋季天气变寒,突然穿很厚的衣服,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导致身体不适,所以要冻一冻,稍微穿少一点。

有很多人遵循这个养生原则。但医生建议,霜降后,随着气温下降,就不适合“冻”了。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人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多饮水。

专家称,“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力,使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在15~20摄氏度,人们可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但低于15摄氏度时,市民适时增减衣物,不宜“秋冻”,尤其注意头、手、足等部位的保暖。

“秋冻”虽有科学依据,但并非针对所有人,一些特定人群最好不要秋冻。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些人身体受寒,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血压升高、脑负荷加重。

还有关节病患者,这些人平时关节都会发生不适,秋冻不当,更会加重症状。

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患者也要注意,不适当秋冻容易导致冷空气入侵体内,刺激旧病复发。尤其是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的老人,更应注意腰腹部的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

糖尿病患者秋季温差变化大,“秋冻”很容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更不可“秋冻”。这类病人,体质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注意保暖哦!

  • 最新推荐
  • 精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