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来潮主要受内分泌调节、子宫健康、心理因素、生活习惯及药物影响。常见原因包括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正常运作、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情绪波动、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紧急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干扰。
月经周期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调控。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释放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当雌激素水平达到峰值时触发排卵,黄体形成后若未受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该轴任一环节异常都可能引发闭经或月经紊乱。
正常月经需子宫内膜对激素产生反应。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会破坏内膜正常生长脱落机制。例如多次人工流产可能损伤基底层内膜,导致宫腔粘连表现为月经量锐减;子宫肌瘤压迫宫腔时则可能引起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
长期精神紧张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下丘脑功能,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临床常见考试压力、职场焦虑导致月经推迟,严重应激事件甚至可能引发突发闭经。抑郁状态会降低β-内啡肽水平,间接影响促性腺激素分泌节律。
体脂率低于17%时,脂肪组织合成的瘦素不足会干扰促性腺激素分泌。运动员或芭蕾舞者常见运动性闭经,与能量负平衡抑制生殖轴有关。时差颠倒、长期熬夜会扰乱褪黑素分泌周期,进而干扰卵巢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
紧急避孕药含大剂量孕激素可抑制排卵,用药后可能出现撤退性出血或周期紊乱。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会升高泌乳素水平,抑制卵巢功能。化疗药物则可能直接损伤卵巢储备,导致提前绝经。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对月经健康至关重要。建议每日摄入50g优质蛋白和20mg铁元素,动物肝脏和深绿色蔬菜可补充造血原料。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度消耗。经期注意腹部保暖,疼痛时可热敷下腹部,持续严重痛经或周期紊乱超过3个月应及时妇科检查。建立月经日历记录周期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