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经期延长或缩短、非经期出血、伴随不适等。月经不调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精神压力、过度节食、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正常月经周期为21-35天,月经不调患者可能出现周期短于21天或超过35天的情况。部分女性会出现数月无月经或一个月内多次出血,这种周期紊乱常与卵巢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相关。长期周期紊乱可能影响生育功能,需通过激素检查评估卵巢储备功能。
经量异常包括月经过多或过少两种情况。月经过多表现为每小时需更换卫生巾、出现大量血块,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疾病引起。月经过少则表现为点滴出血或经期仅持续1-2天,常见于卵巢早衰、宫腔粘连等情况。经量突然改变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正常经期持续3-7天,经期超过7天称为经期延长,可能与黄体功能不足、子宫收缩乏力有关。经期短于3天则属于经期缩短,常见于子宫内膜受损或雌激素水平低下。反复出现的经期异常可能提示存在排卵障碍或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两次月经间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称为非经期出血,包括排卵期出血、接触性出血等类型。这种症状可能与宫颈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激素类药物使用有关。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出血更需警惕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疾病。
月经不调常伴随痛经、乳房胀痛、腰骶酸痛等症状。原发性痛经多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继发性痛经可能由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等疾病导致。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乏力、情绪波动等全身症状,这些不适感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月经不调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因月经过多导致的贫血。适度进行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记录月经周期变化有助于医生诊断,若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或伴随严重不适,应及时到妇科就诊,通过B超、性激素六项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调节月经,以免掩盖病情或引发更严重的内分泌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