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二型多数属于良性病变,严重程度与肌瘤大小、位置及症状相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月经异常、压迫症状、生育影响、贫血风险以及恶变概率。
二型子宫肌瘤常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非经期出血。肌瘤靠近子宫内膜时可能干扰子宫收缩,引发持续性出血,长期未干预可能引发继发性贫血。症状较轻者可尝试药物控制,如氨甲环酸或短效避孕药,严重出血需考虑手术切除。
肌瘤体积增大可能压迫膀胱或直肠,引发尿频、排尿困难或便秘。前壁肌瘤更易造成泌尿系统症状,后壁肌瘤多影响肠道功能。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或出现明显压迫时,建议行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
黏膜下二型肌瘤可能改变宫腔形态,干扰胚胎着床,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计划妊娠者若肌瘤直径大于4厘米或造成宫腔变形,建议孕前处理。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选择宫腔镜肌瘤电切术,保留生育功能。
长期经量过多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及心悸。血红蛋白低于90g/L需铁剂补充,如琥珀酸亚铁或多糖铁复合物,同时需治疗原发病。贫血纠正后仍需定期监测肌瘤变化。
子宫肌瘤恶变为肉瘤的概率不足0.5%,但短期内快速增大或绝经后肌瘤继续生长需警惕。影像学检查发现血流丰富、边界不清的肌瘤应活检确诊。疑似恶性需扩大手术范围,术后配合放化疗。
建议子宫肌瘤二型患者每3-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肌瘤生长速度。日常避免摄入含雌激素食物如蜂王浆,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出现严重腹痛、异常出血或排尿困难应及时就诊,40岁以上患者可考虑子宫动脉栓塞术等微创治疗。未生育女性优先选择保留子宫的方案,绝经后无症状小肌瘤可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