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可能患白内障,但发病率显著低于老年人。白内障主要与年龄增长、紫外线暴露、糖尿病、眼部外伤、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因素有关。
虽然白内障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但40岁后晶状体蛋白质开始变性,部分中年人可能出现早期混浊。临床数据显示,50-59岁人群白内障患病率约为15%,远低于80岁以上人群90%的患病率。
长期无防护暴露于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氧化。户外工作者或高原地区居民可能在中年出现紫外线相关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皮质楔形混浊。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晶状体内山梨醇蓄积导致渗透压改变。30%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40岁前就会出现白内障,较普通人提前20-30年。
眼球钝挫伤或穿透伤可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建筑工人、运动员等职业群体可能在中年因陈旧性眼外伤引发创伤性白内障。
长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局部使用滴眼液如地塞米松,可能诱发后囊下型白内障。这类药物性白内障进展较快,用药超过1年发病率达30%。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裂隙灯检查,户外活动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维生素E的坚果以及叶黄素的深色蔬菜,这些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延缓晶状体老化。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改善眼部微循环。若出现视物模糊、眩光、色觉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视力检查、眼压测量和眼底评估,早期发现可通过调整眼镜度数改善,严重影响生活时考虑超声乳化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