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频道 > 男女心理 > 心理分析

最不可信的4种同性恋流言

发布时间:2013-03-11 14:05:14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会与其自身的原始状态有必然的联系。随着同恋队伍的日渐庞大,关于同性恋的种种言论悄然兴起。

有这样的几种关于同性恋的流言,我们虽然不感冒同性恋,但是尊重的是必须的,这些流言我们有责任给予“纠正”。

 流言一:看起来很“异性化”的人可能是同性恋

这里并不否认确实有男同志女性化,也有女同志男性化。但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同性恋者都会扮演特定的性别角色。而且,有很多异性恋者也并不扮演所谓的性别角色。如果仅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违典型的性别特征就能判断此人的性取向,那么每个人都能一眼识别身边的同性恋者——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流言二:男同志的性伴侣要比直男多得多

男性同性恋者的性欲并不比异性恋者的强。研究表明,男性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性欲强度相当。>>>中国同性恋最多的8个城市


 

这说明,性伴侣数量的差异并非因为男同性恋者有更强的性冲动;相比而言,这一数量差异更可能反映出,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喜欢随意的性关系。如此看来,异性恋的男性在性伴侣数量上稍显落后,其实是因为他们没那么多机会——而不是因为他们对性不那么感兴趣。

 流言三:同性恋抚养的孩子也将是同性恋

认为同性恋是通过社会习得的,这类观点是完全没有任何依据的。不少研究揭示,由同性恋家长抚养的儿童,并不比由异性恋家长抚养的儿童有更严重的同性恋倾向。

反过来想——如果同性恋是习得的,那么异性恋也应该是习得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大多数同性恋者的父母却是异性恋呢?

 流言四:绝大多数“娈童者”都是男同性恋

根!本!不!对!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一流言,而且,犯罪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怪蜀黍对小萝莉进行性骚扰或性侵犯。这表明,异性恋的娈童者实在是太多了。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显示,男同性恋者对男童的形象所产生的性冲动,并不比男性异性恋者对女童的形象所产生的性冲动要强烈。这说明儿童的性吸引力和性取向完全是两码事,而且,更不能把性取向和性犯罪混为一谈。

更多内容请关注飞华健康网两性频道:http://sex.fh21.com.cn

  • 最新推荐
  • 精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