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中出现少量血块多数属于正常现象,主要与子宫内膜脱落方式、经量变化、久坐不动、子宫位置异常、凝血功能变化等因素有关。
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时,部分组织可能以块状形式排出。这种血块通常小于硬币大小,颜色呈暗红或紫黑色,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月经初期血块可能较多,随着经期推进逐渐减少。
经血过多时血液易在宫腔或阴道内凝结。每天使用卫生巾超过6片或夜间需要更换2次以上,可能提示月经过多。经血在卫生巾上积聚2小时以上未及时更换也容易形成血块。
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减缓经血排出速度,血液在阴道内滞留形成凝块。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轻度走动可促进经血顺畅排出。经期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减少血块形成。
子宫后屈或前倾可能改变经血流出路径。子宫过度前屈者经血易在宫腔滞留,后屈子宫则可能使经血在阴道后穹窿积聚。这类结构异常通常伴随痛经,但不会影响生育功能。
经期体内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减弱。这种生理性凝血功能调整可能导致经血中可见细小纤维蛋白凝块,属于人体自我保护机制。
建议经期保持每天2000毫升温水摄入,适量食用菠菜、猪肝等富含铁元素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选择棉质透气卫生用品并定时更换。若血块持续大于硬币大小且伴随严重腹痛、头晕乏力,或非经期出现异常出血,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水平检查。日常可通过记录月经周期、经量及伴随症状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