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后避孕措施主要包括紧急避孕药、宫内节育器、黄体酮调节、屏障避孕法和自然避孕法五种方法。
紧急避孕药分为单方孕激素和抗孕激素两类,常见药物包括左炔诺孕酮片、米非司酮等。需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通过抑制排卵或干扰受精卵着床达到避孕效果。使用前需排除妊娠可能,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恶心、月经紊乱等副作用。
含铜宫内节育器可在性行为后5天内放置,通过铜离子杀伤精子和改变子宫内膜环境实现避孕。该方法避孕成功率超过99%,适合需要长期避孕的女性,但需专业医生操作,可能引起经量增多或下腹不适。
通过补充外源性黄体酮延缓子宫内膜脱落,阻止受精卵着床。常用药物包括地屈孕酮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种方法对月经周期影响较小,但需严格把握用药时间窗。
性行为后立即使用避孕套、阴道隔膜等物理屏障阻止精卵结合。虽然避孕效果较药物低,但能同时预防性传播疾病。需确保正确使用且无破损,必要时可配合杀精剂增强效果。
通过计算安全期或监测基础体温推测排卵时间,避免在易孕期发生性行为。这种方法无需药物介入,但要求月经周期规律且需持续记录生理指标,避孕失败率相对较高。
选择避孕方法需综合考虑时间窗、身体状况和避孕需求。紧急避孕药不宜作为常规避孕手段,频繁使用可能干扰内分泌;宫内节育器适合希望长期避孕且无禁忌症的女性;黄体酮调节对月经周期影响较小但需专业指导;屏障避孕法能双重防护疾病传播;自然避孕法适合周期稳定且能严格记录的伴侣。所有避孕措施都存在一定失败风险,建议咨询医生后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必要时可采取双重避孕措施提高安全性。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生殖系统健康,避免过度依赖事后避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