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遗传倾向,与基因突变、家族病史、免疫异常、激素水平及环境因素相关。
约7%-10%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加7倍。FOXL2、WNT4等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细胞迁移能力。基因检测可辅助风险评估,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妇科检查,必要时通过药物如口服避孕药、GnRH-a抑制异位内膜生长。
NK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无法清除逆流经血中的内膜细胞,TGF-β等细胞因子异常促进异位种植。免疫调节治疗包括低剂量糖皮质激素、白芍总苷胶囊,严重者需联合腹腔镜手术清除病灶。
雌激素水平过高刺激内膜增生,孕激素抵抗使异位组织难以萎缩。治疗方案含孕激素制剂地诺孕素、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或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长期接触二噁英等环境雌激素可能激活相关基因。减少使用含塑化剂用品,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发病风险。
从微小病灶到深部浸润型,可能累及卵巢形成巧克力囊肿。早期确诊需经阴道超声联合CA125检测,III-IV期患者建议手术囊肿剔除、子宫切除术联合长期管理。
日常保持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控制BMI在18.5-23.9之间。饮食增加ω-3脂肪酸三文鱼、亚麻籽摄入,减少红肉及油炸食品。痛经持续加重或性交疼痛需及时就诊,术后患者每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