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萎缩可能由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手术损伤、慢性炎症或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
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是子宫萎缩最常见原因。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子宫内膜和肌层失去激素支持逐渐变薄萎缩。治疗需根据年龄和症状选择激素替代疗法,如口服雌二醇、经皮雌激素贴片或阴道局部用药,同时需定期监测乳腺和子宫内膜安全性。
子宫切除术或卵巢切除术后,生殖器官失去正常解剖结构和激素调控可能出现继发性萎缩。双侧卵巢切除患者需长期服用雌激素维持泌尿生殖系统健康,单侧切除可通过监测剩余卵巢功能调整治疗方案,术后建议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慢性子宫内膜炎或盆腔炎反复发作会导致宫腔粘连、内膜基底层破坏,最终形成萎缩性改变。需进行病原体检测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甲硝唑等,严重粘连需宫腔镜分离手术,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预防再粘连。
盆腔放射线直接损伤子宫内膜干细胞和血管网络,造成不可逆萎缩。放疗后需持续使用阴道扩张器防止挛缩,配合透明质酸凝胶改善阴道干燥,必要时采用低剂量雌激素软膏局部治疗,但需严格评估肿瘤复发风险。
特纳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会导致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或早衰,表现为幼稚型子宫。青春期前开始生长激素和雌激素序贯治疗可促进器官发育,成年后需个体化制定激素维持方案,计划妊娠者需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评估受孕可能性。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豆制品、亚麻籽等植物雌激素摄入,规律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避免长期使用碱性洗液冲洗阴道,穿着透气棉质内裤,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和骨密度检测。出现阴道干涩、性交疼痛或尿频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避免擅自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