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同房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引发炎症或加重经期不适,主要与子宫内膜脱落、宫颈口开放及免疫力下降有关。
月经期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同房时细菌容易上行感染生殖系统。常见病原体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或盆腔炎。治疗需根据感染类型选择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或多西环素,同时需暂停性生活至月经结束3天后。
性行为可能促使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临床表现为继发性痛经或不孕,确诊需腹腔镜检查。治疗可采用激素类药物地诺孕素、GnRH-a或保守性手术,疼痛明显时可服用布洛芬缓解。
经期阴道环境偏碱性且黏膜脆弱,摩擦易导致微小裂伤。建议使用水溶性润滑剂减少损伤,出现灼痛感可用红霉素软膏局部涂抹。避免使用卫生棉条同房,防止TSS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经期女性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防御能力减弱。同房后建议补充维生素C每日500mg和锌元素15mg,增强免疫力。出现低热或乏力症状需及时排查感染。
部分女性经期性欲增强,但可能因文化禁忌产生愧疚感。伴侣应充分沟通,可采用非插入式亲密行为。焦虑严重者可咨询心理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性心理障碍。
月经期需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温水清洗2次,避免盆浴。饮食多摄入含铁食物猪肝、菠菜和温补类红枣姜茶,忌生冷辛辣。适度进行瑜伽或散步促进血液循环,出血量大时暂停运动。出现持续腹痛、异常分泌物或发热应立即就医,警惕盆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经期结束后3天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确保生殖系统恢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