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肿可能由心力衰竭、肾脏疾病、肝脏疾病、静脉功能不全、淋巴系统障碍等病理因素引起。
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引发下肢水肿。典型表现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常伴随呼吸困难、乏力。治疗需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及强心药物如地高辛,同时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克。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造成水钠潴留,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衰竭。特征为晨轻暮重的眼睑-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显示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需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严重时需血液透析,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6-0.8g/kg体重。
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引发下肢及腹水。伴随黄疸、蜘蛛痣等体征。治疗包括补充白蛋白、使用利尿剂螺内酯联合呋塞米,必要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饮食需补充支链氨基酸并限制动物脂肪。
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瓣膜损伤使血液淤积,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伴皮肤色素沉着。急性期需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慢性期穿戴医用弹力袜,每日做踝泵运动300次,避免久站久坐。
淋巴管阻塞或淋巴结切除后引发象皮肿,皮肤增厚呈橘皮样。需进行淋巴引流按摩,穿戴压力梯度袜,口服苯吡喃酮类药物改善淋巴回流,每日练习抬腿运动配合深呼吸。
下肢肿胀患者需监测每日体重变化,饮食选择冬瓜、薏米等利水食材,避免高盐加工食品。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睡眠时垫高下肢15-20厘米。糖尿病患者需警惕足部护理,肝硬化患者应补充维生素K。突发单侧肿胀伴疼痛需立即排查肺栓塞,长期水肿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心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