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的西医病名主要有产后宫缩痛、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尿路感染和肠梗阻。这些疾病可能由不同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产后宫缩痛是子宫复旧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表现为阵发性下腹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初产妇较轻,经产妇可能较明显。这种疼痛通常在产后2-3天最剧烈,持续1周左右会自然缓解。哺乳时疼痛可能加重,因为催产素分泌会促进子宫收缩。
盆腔炎是产后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分娩过程中细菌上行感染引起。患者会出现持续性下腹痛,伴有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盆腔炎可能与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腹压痛、反跳痛等体征。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在产后加重或复发,表现为周期性下腹痛。这种疼痛常在月经来潮前开始,持续至经期结束。产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与剖宫产手术、子宫收缩不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等症状。
产后尿路感染常见于导尿或分娩创伤后,表现为下腹隐痛伴尿频、尿急、尿痛。这种感染可能与产后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液混浊、血尿等症状。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
产后肠梗阻是较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阵发性绞痛伴腹胀、呕吐。可能与剖宫产术后肠粘连、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亢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处理。
产后腹痛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汤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卫生巾。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有助于恢复。如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异常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哺乳期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产后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