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贫血可能由铁摄入不足、月经失血过多、妊娠期需求增加、慢性疾病消耗、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饮食调整、铁剂补充、病因治疗、输血支持、骨髓功能改善等方式干预。
长期偏食或节食导致铁元素缺乏,是育龄期女性贫血最常见原因。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含铁食物摄入不足时,血红蛋白合成原料减少。建议增加血红素铁摄入,同时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
子宫肌瘤、内膜异位等妇科疾病会引起经量过多,每次月经失血超过80毫升即可能造成缺铁性贫血。伴随症状包括经期延长、血块增多,需通过妇科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孕期血容量扩张及胎儿发育需消耗大量铁元素,孕中晚期每日铁需求达30毫克。未及时补充易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可能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建议孕16周起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铁。
消化性溃疡、痔疮长期慢性出血,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会干扰铁利用。这类贫血通常血清铁蛋白正常但总铁结合力降低,需治疗原发病才能改善贫血状态。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网织红细胞降低,需通过骨髓穿刺确诊,严重者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预防贫血需保证每日摄入瘦肉50-75克、动物血制品100克,搭配鲜枣、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月经过多者建议记录月经量,持续3个月经周期超过80毫升需妇科就诊。备孕女性应提前3个月检测血清铁蛋白,孕期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长期素食人群可选用铁强化食品,服用铁剂期间避免同时饮用咖啡或浓茶。适当进行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重度贫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