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疾病通常表现为阴道异常分泌物、下腹疼痛、月经紊乱和外阴瘙痒四大特征。这些症状可能由细菌性阴道炎、盆腔炎、多囊卵巢综合征、外阴湿疹等疾病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正常白带呈透明或乳白色,无强烈气味。病理性分泌物可能出现颜色改变黄绿色、灰白色、质地异常豆腐渣样、泡沫状或伴有腥臭味,常见于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或霉菌感染。需通过白带常规检查明确病原体类型,细菌感染可选用甲硝唑,真菌感染常用克霉唑阴道片。
盆腔区域持续性隐痛或突发锐痛可能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卵巢囊肿有关。急性盆腔炎多伴有发热和脓性分泌物,慢性疼痛常在月经期加重。超声检查可鉴别器质性病变,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或手术方案,同时需排查泌尿系统及肠道疾病引发的牵涉痛。
包括周期异常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经期延长超过7天或经量突变突然增多或减少,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子宫肌瘤。激素六项检查和盆腔超声有助于诊断,调整生活方式结合激素治疗可改善症状,严重贫血者需及时补铁。
外阴皮肤红肿、皲裂或苔藓样变多由念珠菌感染、接触性皮炎或硬化性苔藓引起。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顽固性瘙痒,需检测血糖水平。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避免搔抓,真菌感染可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非感染性皮炎需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
日常应注意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经期避免使用卫生棉条超过8小时。饮食上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控制高糖食物摄入。每年进行妇科体检包括宫颈TCT和HPV筛查,出现异常出血或疼痛持续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急性炎症期需避免剧烈运动。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长期压力可能加重内分泌紊乱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