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贫血可能由月经失血、营养不良、妊娠需求增加、慢性疾病消耗、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饮食调整、铁剂补充、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
育龄女性每月经期失血约30-80毫升,长期经量过多或周期缩短会导致铁元素流失。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可能加重出血,表现为经期延长、血块增多。建议月经量大的女性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琥珀酸亚铁等补铁药物。
节食减肥或偏食易造成铁、叶酸、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过少时,血红蛋白合成原料缺乏。素食人群需特别注意搭配豆类、黑木耳等植物性铁源,并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
孕期血容量增加50%,胎儿发育需消耗母体800mg铁储备。孕中晚期每日需铁量达7mg,常规饮食难以满足。孕妇贫血可能引发胎儿生长受限,建议孕12周起预防性补充多糖铁复合物,定期监测血常规。
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病等疾病会影响造血功能,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会加速红细胞破坏。这类贫血常伴随原发病症状如浮肿、关节疼痛,需先控制基础疾病,再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胃溃疡、痔疮等隐性出血易被忽视,长期少量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黑便、呕血是典型症状,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点。治疗需联合抑酸药物和止血措施,严重出血需输血支持。
预防贫血需建立科学饮食习惯,每周摄入猪肝、鸭血等动物性铁源2-3次,搭配猕猴桃、橙子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重度贫血者应避免剧烈运动。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体检,排查胃肠道肿瘤等潜在病因。备孕女性提前3个月补充叶酸,孕期按时进行产检血常规筛查。
关键词: 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