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不一定说明身体不好,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痛经可能由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位置异常、盆腔器质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时会释放前列腺素,这种物质刺激子宫收缩帮助排出经血。前列腺素水平过高可能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引发下腹坠痛、腰酸等典型症状。原发性痛经多与此相关,可通过热敷或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等药物缓解。
子宫过度前屈或后屈可能影响经血排出,子宫肌层需加强收缩力度从而产生疼痛。这类结构性问题通常不会影响整体健康,但可能伴随经量增多、血块排出等症状。瑜伽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继发性痛经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疾病有关。这类疼痛多呈现进行性加重特点,常伴有性交痛、不规则出血等症状。腹腔镜检查能明确诊断,需根据病情采用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
黄体功能不足或雌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影响子宫内膜正常脱落过程。这类情况可能伴随月经周期紊乱、经前乳房胀痛等表现。调节作息规律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
长期焦虑紧张会降低疼痛阈值,使经期不适感放大。心理因素导致的痛经通常表现为弥漫性隐痛,可能伴有头痛、失眠等躯体化症状。正念冥想和腹式呼吸训练能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建议经期保持每日30分钟温和运动如散步或游泳,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疼痛。饮食注意补充镁元素坚果、深绿色蔬菜和欧米伽3脂肪酸深海鱼,减少高盐高糖食物摄入。记录月经周期症状变化,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非经期出血,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避免久坐不动,选择透气棉质内裤,经期每2-3小时更换卫生用品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