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通过热敷、服用止痛药、调整饮食、适度运动、中医调理等方式缓解。痛经通常由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收缩异常、盆腔器质性疾病、激素水平波动、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下腹部热敷能有效缓解子宫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时温度不宜超过50℃,每次持续15-20分钟。热敷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疼痛传导,对原发性痛经效果尤为明显。注意避免烫伤皮肤,经期可多次重复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钠等能阻断前列腺素合成。建议在经期来临前1-2天开始规律服用,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这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需遵医嘱使用。严重痛经者可考虑短效避孕药调节激素水平,但需排除用药禁忌。
经期前一周减少高盐、高糖及冷饮摄入,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等食物。适量补充镁元素可舒缓肌肉紧张,如食用南瓜子、黑巧克力。饮用姜茶或红糖水能促进经血排出,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糖分摄入。
经期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瑜伽、慢走可促进内啡肽分泌。凯格尔运动能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子宫供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经量增多,运动时注意保暖。建议每周保持3次以上运动习惯,长期坚持可降低痛经发作频率。
气滞血瘀型痛经可用益母草、当归等活血化瘀药材,寒凝血瘀型适合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加重痛经,建议配合耳穴压豆、推拿等疗法。调理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记录,观察痛经程度变化。经期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加重内分泌紊乱。穿着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迫,采用腹式呼吸缓解疼痛。若痛经伴随经量异常、非经期出血或持续加重,需及时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器质性疾病。长期痛经影响生活质量者,建议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六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