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胃肠功能紊乱多由喂养不当、感染因素、过敏反应、肠道菌群失衡、发育未成熟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抗感染治疗、回避过敏原、补充益生菌、对症支持等方式缓解。
过早添加辅食、奶液浓度过高、进食过量等不当喂养方式易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溢奶、大便酸臭。建议按需哺乳,配方奶按标准比例冲调,4-6月龄后再逐步添加单一辅食,每次引入新食物需观察3天。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感染是常见诱因,可能伴随发热、呕吐、水样便。需及时补液预防脱水,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母乳喂养可继续,人工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
牛奶蛋白过敏多见于配方奶喂养婴儿,典型症状为血便、湿疹、哭闹不安。需改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粉,乳母应忌口奶制品。大豆、鸡蛋等食物过敏也需通过饮食日记排查。
抗生素使用、剖宫产分娩等因素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可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增加母乳低聚糖摄入。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需待1岁后尝试。
婴幼儿胃肠蠕动不规则、消化酶分泌不足属于生理性现象。可采用飞机抱、顺时针腹部按摩缓解肠绞痛,选择小分子蛋白配方奶粉减轻负担。多数症状随月龄增长自然改善。
日常护理需注意奶具消毒、辅食现做现吃,避免生冷刺激食物。观察记录呕吐物性状、排便频率及精神状态,出现持续拒食、尿量减少、嗜睡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母乳喂养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限制高糖高脂摄入。适当进行被动操、俯卧训练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6月龄后可尝试苹果泥、焦米汤等收敛性辅食调理胃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