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缺铁性贫血可能由月经失血过多、妊娠期铁需求增加、饮食铁摄入不足、胃肠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缺铁性贫血是女性常见健康问题,需针对性补充铁元素并改善生活习惯。
月经周期中铁元素随经血流失,尤其月经量过大或经期延长时更易引发缺铁。部分女性存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会进一步加重失血。建议经期后适量增加动物肝脏、红肉等血红素铁补充,必要时需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孕期血容量扩张及胎儿发育使铁需求量显著上升,孕中晚期每日需铁量可达常规3倍。未及时补充易导致储存铁耗尽,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孕妇应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同时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长期素食、过度节食或饮食结构单一会导致铁摄入缺乏。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仅为动物性食物的1/5,咖啡浓茶还会抑制铁吸收。建议均衡摄入牛肉、鸭血、菠菜等富铁食物,餐后两小时再饮用茶类饮品。
胃酸分泌不足、慢性胃炎或胃肠道手术会影响铁元素吸收。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也可能干扰铁离子转化。这类人群需选择氨基酸螯合铁等易吸收剂型,同时治疗原发胃肠疾病,避免空腹补铁刺激胃黏膜。
痔疮反复出血、消化道溃疡等隐性失血会持续消耗体内铁储备。部分女性因频繁献血或服用抗凝药物导致铁流失加速。建议每年进行便潜血检查,失血后及时补充铁剂,日常可食用黑木耳、紫菜等含铁量高的食材。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建立科学饮食结构,每周摄入动物内脏1-2次,搭配新鲜果蔬提高铁吸收率。月经期后及孕产妇应重点监测铁蛋白指标,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出现头晕耳鸣等明显贫血症状时,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不可自行长期大剂量补铁。合并胃肠道疾病者需优先治疗原发病,选择对胃肠刺激小的补铁制剂,餐后服用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