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措施除避孕套外,主要有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剂、避孕针剂、自然避孕法五种方式。
短效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实现避孕,需每日定时服用,常见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紧急避孕药用于无防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补救,主要成分为左炔诺孕酮。长期使用需监测肝功能,高血压患者慎用。
含铜节育器通过铜离子杀伤精子,有效期5-10年;激素型节育器可减少月经量,适合经量过多女性。放置后可能出现腰酸、经期延长等副反应,需定期超声检查位置。绝经后半年内需取出。
将孕激素缓释棒植入上臂皮下,避孕效果持续3-5年。主要副作用为月经模式改变,如点滴出血或闭经。不适合严重肝病、乳腺癌患者使用,取出后生育能力可快速恢复。
每月或每三月注射的孕激素制剂,通过抑制排卵发挥作用。常见醋酸甲羟孕酮注射液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骨质流失,连续使用不建议超过两年。停药后生育功能恢复较慢。
通过基础体温测量、宫颈黏液观察确定安全期,需严格记录6个月以上周期。哺乳期闭经法需满足全天候母乳喂养条件。失败率较高,适合经期规律且能坚持记录的夫妇。
选择避孕方式需综合评估有效性、副作用和个体健康状况。短效避孕药适合年轻女性但需规律服药,宫内节育器对经量多者更友好,皮下埋植剂适合需要长效避孕人群。哺乳期建议使用单纯孕激素制剂,40岁以上可考虑屏障法结合自然避孕。定期妇科检查能及时发现避孕措施导致的异常出血或感染,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激素类避孕方式可能引起的情绪波动。具体方案应咨询医生后根据生理周期、生育计划及药物耐受性进行个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