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感染并非仅由男性不洁性行为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间接接触感染源、免疫力低下、共用物品、母婴传播。
滴虫性阴道炎或尿道炎可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但并非唯一途径。男性可能成为无症状携带者,通过性行为传染给伴侣。治疗需双方同步,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外用甲硝唑阴道栓剂,避免性生活至痊愈。
公共浴池、泳池、坐便器等潮湿环境可能残留病原体。接触污染物品后未清洁双手即触碰生殖器可能导致感染。建议高温消毒内衣,避免共用毛巾,使用公共设施时注意防护。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感染。调节免疫力可补充维生素C、锌制剂,保证7小时睡眠,每周进行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抵抗力。
经期卫生巾更换不及时、如厕后擦拭方向错误可能将肠道微生物带入尿道。正确护理应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如厕后从前向后清洁,每日清洗外阴但避免过度使用洗液。
分娩过程中母婴垂直传播占新生儿感染的5%。妊娠期筛查发现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克林霉素等安全药物,新生儿需进行眼部预防性处理。
预防滴虫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措施。饮食上多摄入酸奶、大蒜等抗菌食物,避免高糖饮食;运动建议选择瑜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护理方面应选择pH4.5的弱酸性洗液,避免穿紧身裤造成局部潮湿。出现异常分泌物、瘙痒或排尿灼痛时,需及时就医进行分泌物镜检或PCR检测,确诊后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