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可能由感染、过敏、激素变化、皮肤疾病或生活习惯引起,需针对性治疗。
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生殖系统感染是常见诱因。霉菌感染表现为豆腐渣样白带,滴虫感染伴随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剂、氟康唑口服片,或甲硝唑治疗滴虫感染。日常需保持外阴干燥,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
卫生巾、沐浴露等化学制品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肿、丘疹伴剧烈瘙痒。立即停用致敏产品,用温水清洗后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选择无香型卫生用品,月经期每2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使用带荧光剂的护垫。
更年期雌激素下降导致外阴萎缩,妊娠期分泌物增多都可能引发瘙痒。更年期女性可短期使用雌激素乳膏缓解症状,孕妇需每日用温水坐浴15分钟。哺乳期避免使用含麝香的洗剂,可尝试金缕梅萃取液湿敷。
外阴湿疹或银屑病会出现鳞屑样改变。局部涂抹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严重时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避免抓挠,夜间可戴棉质手套防止无意识抓伤。选择pH5.5的弱酸性洗液清洁,水温不超过37℃。
久坐、肥胖造成的局部潮湿易滋生细菌。每天进行提肛运动3组每组20次,肥胖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加重瘙痒,需监测空腹血糖值在7mmol/L以下。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
增加酸奶、纳豆等益生菌食物摄入,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皮肤代谢。选择纯棉透气的浅色内裤,每日更换并用60℃热水烫洗。骑自行车不超过1小时,运动后及时清洗汗液。出现溃疡、出血或持续两周未缓解需妇科检查,排除外阴白斑或肿瘤可能。绝经后女性每年需做一次阴道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