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自我消化作用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主要与遗传、环境、生理、外伤及病理因素有关。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手术治疗。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可能与基因相关的胃酸分泌过多或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有关。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
2、环境因素。长期吸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精神压力大等外部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减少吸烟和饮酒,避免过度摄入咖啡、浓茶和辛辣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3、生理因素。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可通过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确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
4、外伤。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损伤胃黏膜,增加溃疡风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5、病理因素。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可能发展为消化性溃疡。定期检查、及时治疗原发病是预防溃疡的重要措施。
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和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手术治疗适用于溃疡穿孔、大出血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常见术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
生活方式调整对预防和治疗消化性溃疡至关重要。饮食上选择易消化、低刺激的食物,如粥、面条、蒸蛋等,避免油炸、腌制食品。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消化功能恢复。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但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了解病因、积极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复发。对于症状明显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