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中药调理、激素治疗、治疗原发疾病、心理干预等方式改善。月经周期紊乱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器质性疾病、精神压力、营养不良、药物影响等因素引起。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内分泌系统,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适度运动如瑜伽、快走等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增加富含铁质的菠菜、动物肝脏,补充维生素E含量高的坚果类食物。
中医辨证施治常用益母草、当归、川芎等药材组成的四物汤调理气血。肾虚型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肝郁气滞型适用逍遥散。中药需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以上,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
孕激素类药物如黄体酮胶囊可调节子宫内膜脱落周期。短效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能建立人工月经周期。激素治疗需严格遵医嘱,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撤退性出血。
多囊卵巢综合征需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子宫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考虑肌瘤剔除术。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月经紊乱,需同步治疗甲亢或甲减。
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影响月经,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压力。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等能降低皮质醇水平,建议每周进行3次以上放松练习。
建立月经日记记录周期变化,包括出血量、伴随症状等信息。经期避免盆浴和游泳,选择透气棉质卫生用品。体重过轻者需逐步增加营养摄入,肥胖者应控制BMI在24以下。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00毫克和15克。持续3个月以上异常需做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40岁以上女性建议加做肿瘤标志物筛查。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可配合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