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周期异常、经量改变及伴随症状,常见类型包括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血过多或过少、非经期出血等。主要影响因素有内分泌失调、器质性疾病、精神压力、生活方式、药物作用等。
1、周期紊乱:
正常月经周期为21-35天,提前或推迟超过7天属于周期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是常见病因,表现为数月不来月经或一年内月经次数少于8次。过度节食、剧烈运动导致的体重骤降也会干扰下丘脑功能,引发闭经。
2、经量异常:
经血总量超过80毫升为月经过多,常见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疾病;经量少于20毫升则为过少,可能与宫腔粘连、卵巢早衰有关。经血中混有大血块或持续排出咖啡色分泌物均属异常表现。
3、经期延长:
正常经期持续3-7天,超过7天即为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出现淋漓不尽的出血。子宫腺肌症患者因宫腔增大,常出现经期延长伴严重痛经,需超声检查确诊。
4、非经期出血:
两次月经间出现点滴出血或大量出血,可能提示排卵期出血、宫颈病变或子宫内膜癌。服用紧急避孕药后出现的撤退性出血通常持续3-5天,若出血超过一周需排查妊娠相关疾病。
5、伴随症状:
严重痛经、头痛、乳房胀痛等躯体症状多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更年期女性出现潮热盗汗伴月经紊乱,提示卵巢功能衰退。部分患者会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心悸,与长期经量过多有关。
建议记录至少3个月经周期的起止时间、经量变化及伴随症状,就诊时提供详细记录。日常避免过度节食,保持BMI在18.5-23.9之间;经期注意保暖,每天热敷下腹部15分钟可缓解痛经;适量补充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预防贫血。40岁以上女性突然出现月经紊乱应优先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六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