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推迟超过一周需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或高泌乳素血症。主要诱因包括内分泌紊乱、器质性疾病、药物影响及精神压力,伴随症状可能有痤疮、脱发、体重波动或溢乳。
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高有关。典型症状包括体毛增多、痤疮和肥胖,超声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治疗需调节生活方式,医生可能开具二甲双胍改善代谢,或短效避孕药调整周期。
甲亢或甲减均可导致月经紊乱。甲状腺激素异常影响卵泡发育,常伴心悸、怕冷、浮肿等症状。需检测TSH指标,甲亢患者常用甲巯咪唑,甲减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后周期多可恢复。
40岁前出现闭经伴FSH升高,与遗传、免疫损伤相关。患者常有潮热盗汗等更年期症状,激素替代治疗可缓解症状,但需长期监测乳腺和子宫内膜状况。
垂体瘤或药物导致泌乳素异常升高,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非哺乳期出现溢乳是典型表现,核磁共振可排查肿瘤,溴隐亭是常用治疗药物。
长期月经推迟需检测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和盆腔超声。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BMI低于18.5可能引发闭经。适量补充亚麻籽、豆浆等植物雌激素,但不可替代医疗干预。运动建议选择瑜伽、快走等中低强度项目,剧烈运动可能加重下丘脑性闭经。情绪管理同样关键,长期焦虑会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轴加重月经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