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乳房上的小疙瘩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常见原因有乳腺增生、毛囊炎、皮脂腺囊肿、纤维腺瘤以及蒙氏结节。这些情况通常与激素变化、局部感染或良性肿瘤有关,多数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观察。
乳腺增生是乳房小疙瘩最常见的原因,与雌激素水平波动相关。表现为乳房胀痛、可触及颗粒状或条索状结节,月经前症状加重。可通过热敷、穿戴舒适内衣缓解,严重时需医生评估是否使用调节内分泌药物。
乳房皮肤毛囊感染形成红色丘疹,伴压痛或脓头。多因汗液刺激、清洁不当导致细菌感染。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避免挤压,一般可自行消退。反复发作需排查血糖异常等潜在因素。
皮脂腺堵塞形成的皮下硬结,表面可见黑头,挤压可能继发感染。直径小于1厘米且无感染时无需处理,增大或红肿需就医行囊肿摘除术。日常应避免油腻饮食刺激皮脂分泌。
青年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触诊为光滑、可活动的圆形肿块。与雌激素敏感性增高有关,直径超过3厘米或生长迅速需手术切除。建议每半年超声复查监测变化。
乳晕周围突起的皮脂腺异化结构,孕期或哺乳期可能更明显。属于正常解剖变异,无需治疗。注意与乳头湿疹鉴别,后者伴瘙痒脱屑需抗过敏处理。
建议每月月经结束后进行乳房自检,采用指腹螺旋式按压全乳,重点观察肿块是否增大、变硬或伴随皮肤凹陷。40岁以上女性每年应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日常减少高脂高糖饮食摄入,选择透气棉质内衣,避免过度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若发现疙瘩短期内迅速增大、与皮肤粘连固定或出现乳头血性溢液,需立即就诊排除恶性病变可能。哺乳期女性出现红肿热痛需警惕乳腺炎,可通过排空乳汁、冷敷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