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失血量通常在20-60毫升之间,超过80毫升可能属于月经过多。失血过多的原因主要有激素失衡、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凝血功能障碍、宫内节育器刺激等。
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异常会影响子宫内膜正常脱落,导致经期延长或出血量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常伴随此类问题。调整作息规律、减少压力有助于改善激素分泌,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物调节。
子宫肌壁间的良性肿瘤会增大子宫内膜面积,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肌瘤压迫血管可能导致不规则出血,常伴有贫血、盆腔压迫感。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根据肌瘤大小可选择药物控制或手术切除。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外时,会引起炎症反应和异常出血。患者除经量增多外,多伴随严重痛经、性交疼痛。腹腔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治疗包括抗炎药物、激素疗法或病灶清除手术。
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凝血功能异常疾病会导致经血不易凝固。这类患者可能同时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症状。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根据病因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
含铜宫内节育器可能引起子宫无菌性炎症,导致经量增加30%-50%。通常在安置后3-6个月内逐渐缓解,若持续出血需排查节育器移位或感染,必要时更换为激素型节育器。
建议经期女性每日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适度进行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记录月经周期和卫生巾使用量正常每天更换3-5片,若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或持续大量出血,应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六项检查。经期注意保暖,避免生冷饮食,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