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护理问题主要包括伤口感染、乳腺炎、产后抑郁、盆底肌松弛和尿失禁,可通过伤口清洁、哺乳指导、心理疏导、盆底康复训练和饮食调整等措施改善。
1、伤口感染:
顺产会阴侧切或剖宫产手术切口可能因护理不当引发感染。每日用温水冲洗外阴并保持干燥,剖宫产伤口需定期消毒换药。出现红肿、渗液或发热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预防感染。
2、乳腺炎:
乳汁淤积或细菌入侵易导致乳房胀痛、发热。哺乳前后热敷按摩促进排乳,正确含接姿势可减少乳头皲裂。若形成脓肿需穿刺引流,常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哺乳期可服用蒲公英颗粒辅助消炎。
3、产后抑郁:
激素水平骤降和育儿压力可能引发情绪低落、失眠。家人应主动分担育儿责任,鼓励产妇参加社交活动。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需心理干预,轻中度可尝试认知行为疗法,重度需联合舍曲林等抗抑郁药。
4、盆底肌松弛:
妊娠和分娩会使盆底肌群张力下降,表现为漏尿或脏器脱垂。产后42天起可进行凯格尔运动,每天3组每组15次收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精准激活肌肉,严重脱垂需进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5、尿失禁:
盆底神经损伤导致腹压增加时漏尿。减少咖啡因摄入可降低膀胱敏感度,定时排尿训练逐渐延长间隔时间。顽固性压力性尿失禁可考虑尿道中段悬吊术,常用药物包括米多君等α受体激动剂。
产后饮食应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动物肝脏预防贫血。避免久蹲久站加重盆底负担,每日散步20分钟改善血液循环。哺乳期需保证每日3000毫升饮水量,房间保持24-26℃舒适温度。定期复查血常规和B超监测恢复情况,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需警惕产后子痫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