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类,症状主要包括鼻塞、咽痛、咳嗽、发热等,常用药物有感冒灵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不伴有高热。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病程约5-7天。治疗以对症为主,可选用含伪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缓解鼻塞,咳嗽明显时可配合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需注意普通感冒不宜滥用抗生素。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发,起病急骤,常见高热38.5℃以上、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可能伴随干咳、咽痛。流感具有较强传染性,易在冬春季流行。确诊后48小时内可服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高热时可使用布洛芬等退热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警惕肺炎等并发症。
中医辨证中的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适宜选用荆防颗粒等辛温解表类药物,服药后可饮热粥助发汗。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凉,忌食生冷食物。此类型在秋冬季节较为常见。
风热感冒特征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肿痛,舌红苔黄。治疗宜选用银翘解毒片等辛凉解表药物,伴有咳嗽可加用川贝枇杷露。饮食宜清淡,多饮温水,可适量食用梨、西瓜等凉性水果。此类感冒在春夏交接时多发。
部分感冒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治疗需兼顾解表和调理肠胃,可选用藿香正气制剂。注意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饮食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婴幼儿及体弱者出现持续呕吐需及时就医。
感冒期间建议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适量补充维生素C。保证充足睡眠,居室保持50%-60%湿度。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无缓解,或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需立即就医排除其他疾病。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用药前应咨询避免自行联合用药导致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