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虚主要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目眩、月经不调等症状,通常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失血过多等因素有关。
气虚血虚患者常感全身无力,轻微活动后即出现疲劳感,严重时甚至卧床不起。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导致推动无力,血虚则无法濡养肌肉,二者共同作用引发持续性疲乏。日常可通过黄芪炖鸡汤、适度练习八段锦等方式改善。
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患者面部及唇甲呈现淡白或萎黄色泽,皮肤干燥缺乏光泽。伴随眼睑结膜颜色变浅,舌质淡白无华。这与红细胞生成不足或慢性失血有关,建议食用红枣、猪肝等补血食材,避免过度节食。
心脏供血不足时出现心慌胸闷,轻微活动即感呼吸急促。血虚导致心血亏虚,气虚则宗气不足,常见于长期贫血或心功能减退人群。夜间平卧可能加重症状,需警惕心肌缺血等病理情况。
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严重时出现视物旋转、站立不稳。血虚不能上充髓海,气虚则清阳不升,常见于低血压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作时应立即坐下防止跌倒,长期可配合当归、川芎等药材调理。
女性患者多见经期推迟、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经血色淡质稀。气血两虚导致冲任失调,常见于产后大出血或过度减肥人群。伴随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需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鉴别。
改善气血两虚需综合调理,建议每日摄入牛肉、菠菜、黑芝麻等高铁食物,配合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冬季可用桂圆、枸杞泡茶温补,避免熬夜耗伤气血。若出现持续心悸、晕厥或血红蛋白低于60g/L,需及时就医排查再生障碍性贫血、消化道出血等重症。长期气血不足者应定期检测血压、血常规,女性需关注月经周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