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铁剂补充、维生素协同、病因治疗、生活方式改善等方式调理。贫血通常由铁缺乏、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吸收障碍等原因引起。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是改善缺铁性贫血的基础措施。动物肝脏、红肉、血制品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每日应保证50-100克红肉或每周2-3次动物肝脏摄入,同时搭配柑橘类水果提升铁利用率。
临床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口服铁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铁期间可能出现黑便、便秘等副作用,建议配合膳食纤维摄入。重度贫血或口服不耐受者可考虑静脉补铁,但需严格监测过敏反应。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可通过瘦肉、蛋奶等补充B12,深绿色蔬菜补充叶酸。复合维生素B能促进铁代谢,维生素C可提升非血红素铁吸收率3-4倍,建议每日摄入100-200毫克。
月经过多需排查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消化道出血应进行胃肠镜检查。慢性肾病贫血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免疫抑制治疗。根治原发病是避免贫血复发的关键。
适度有氧运动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但需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有助于血红蛋白合成,戒烟限酒可改善微循环。长期饮茶或咖啡者建议与补铁间隔2小时,避免单宁酸影响铁吸收。
贫血患者应建立长期营养管理计划,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日常可多食用红枣、枸杞、黑芝麻等药食同源食材,采用铁制炊具烹调增加铁元素摄入。避免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影响铁吸收,女性经期后建议连续补铁1周。合并心慌气促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重度贫血患者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引发晕厥。备孕女性及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需特别注意铁储备,可每季度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
关键词: 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