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家庭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组建家庭,又拿什么维系家庭?让我们看看心理专家的理解和解释。 家庭是一个系统,成员以互惠的形式互动于各种角色场景中 家庭是什么?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一群有关联的个体组成,根据预设的规则行事,能完成个别成分不能单独完成之事的群体”(修改自维基百科)。 西方对于家庭进程的理论,有这样的看法:“家庭是一个在心理与社会生活中平等、和谐的自然实体,它应该发展出自己稳定的结构与系统。这些结构和系统有助于家庭内个体的心理健康。
并且,家庭应以其特有的交流方式和过程,来保证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与自我的发展。”这种观点要表达的信息是,家庭是一个系统,它有独特的交流方式,系统要保持稳定。 美国家庭治疗师麦高狄(McGoldrick)认为,“家庭由一特定的人群组成,这些人有着共同的生物、法律、文化和情感历史的连接,大家一起相携相助走向未来。生理的、社会的和情感的功能,在家庭内表现为相互依存。在家庭中,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和关系是高度互补、有一定的模式化和具有竞争性特点的”。
归纳上述观点即为,持系统论观念的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内成员以互惠的形式互动于各种角色场景中。系统通过其边界与系统外区别开来,同时通过反馈或者内稳态的机制,使系统保持平衡。 婚姻的稳定与否,取决于新建的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动态平衡 理解系统运作的关键是“稳定与变化”,理解家庭也是一样。而恋爱婚姻,本身就是对家庭系统稳定性最大的冲击与考验。有学者说,人在恋爱的时候,是人的“边界”最不清楚的时候。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想成为你或者改变你,反之亦然。
这样的改变或者冲击,来自于两个人、两个家庭甚至两个不同的世界希望建立起一个新的系统的尝试和努力。当“他”和“她”两个心爱的人相遇的时候,“他”与“她”两个系统开始发生碰撞和互动了。这种互动,不仅仅发生在现实的层面、功利的层面,例如是否门当户对;也发生在关系的层面,例如“他”和“她”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人与人交往的“边界”等;还有就是外界的、历史的、文化的、环境等的层面,这其中也包括了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以及勤俭节约的祖传风尚等等。
这样看来,恋爱与婚姻是两个系统的碰撞,是个体对个体系统的边界的侵入。最终是否形成稳定的婚姻,取决于新建的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动态平衡。结婚是一场冒险,意味着双方同意面前所建的新系统看起来比较稳定和运作良好。结婚也是对将来继续正常运作的一个预期,而离婚则代表着认可新建系统(婚姻)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了。 人为什么离婚?也有多种可能性。离婚意味着双方决定不再以法律的约定俗成的方式保持彼此的关系,维持系统的稳定性,认可发生了突变。
这种突变也可能是要宣告系统内不同部分碰撞的终结,个人可以开始寻找新的可能性。 如果不将离婚看成是一种背叛或者破坏的话,那我们就可以从许多其他的方面来对它进行探讨。但不可避免的是,当前中国的婚姻,还保留有许多传统的或者是受社会生活发展水平制约的因素。人们有时候不得不“被”留在婚姻里。 有人提出,社会福利的进步与改善,将是对婚姻和家庭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
这是因为当家庭的许多功能都可以由社会福利来包括、代替的时候,人们才可能从许多实际的功利的方面脱离出来,而开始看重夫妻双方的平等互动的情感联系。就像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的那样:爱是一种关系,关系意味着与另一个人亲密而持久的情感联系。 任何外在的刺激因素,很难成为影响家庭稳定的决定性因素 既然家庭是一个系统,常常表现在变化与稳定的角力之中,那我们如何才能尽量地维护好它,让它总是保持在“和谐稳定”的状态中呢?对此,家庭治疗师的答案是:任何生命系统都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交流和互动创造出系统的现实。
任何外界的干预,对如此复杂系统的作用都是不恒定与难以预测的,最终起作用的是系统内各成分的互动与交流。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指的是系统按照自己内在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即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修改自维基百科)。 生命系统会自我繁育、自我调整、自我维护。从外部来调控和决定系统的运行,常常只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据统计,我国四川省的离婚率近几年攀升很快,目前统计报告去年离婚的人数已经达到全国第一的水平。对此,有人提出可能与几年前的地震有关系。当然,自然灾害作为一个引起心理应激的因素,是可以跟家庭与婚姻的稳定和破裂发生联系的。但从自组织理论出发,任何外在的刺激因素,例如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婚姻和家庭系统的影响,很难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作为从外部对生命系统进行干预的因素,创伤肯定起了作用。正如心理治疗家曾奇峰所说,人常常是跟创伤生活在一起的。创伤与我们同在,跟我们同行,伴我们成长。
单是外界创伤,对婚姻和家庭的影响是有限的。它是否对家庭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取决于家庭系统内各成分的交流和互动的状态。 夫妻双方不可能彼此相同,但可能通过交流达到一些共识与共鸣 如何才能使家庭这个系统能够在动态中保持平衡或者免于破裂呢?系统内的夫妻双方的交流和互动非常关键。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交流互动本来并不是思想的交融,而只是思想的舞蹈。在舞蹈中有时一方能够触摸到对方。而交流的目的是否实现,可以从后续的行动是否协调中看出来。
我国学者黄旦曾经撰文认为,交流不是要坚守一方的地盘,坚持自己的理念并施加影响。交流是对别人抱原谅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不可能像我们看自己那样来看我们,犹如我们也不可能像他们自己那样看他们一样”。 我们要做到的是:互相爱护,能够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我们不可能彼此相同,但我们可以通过交流而达到一些共识与共鸣。彼此尊重,彼此宽容。“多一些手拉手”,“不因无法连心而拒绝拉手,更不会为了连心而使劲拉手”,这样我们的交流会更顺利、更轻松而且更富建设性,从而避免无谓的婚姻冲突和破裂。
延伸阅读 他们的碰撞从未停止过 如果要举例子来说明家庭系统中男女双方的碰撞,可以电影《茉莉花开》为例。该电影由陈冲、章子怡、姜文等出演,剧中时间跨度很大,从解放前到现代包括了五代人。五代人中除最后一代外,家庭都是由一个母亲带一个女儿组成,形成一种独特的家庭结构。如果我们从生物和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几代人中既有共性的代际传承的特点,也有改变、突变的趋势。 电影中,“茉”是一个纯朴的青年女性,跟单身母亲住在一起。
一心想当电影明星的“茉”很快被电影厂的孟老板看上,并因偶然事件成为被孟老板包养的女人,怀上了女儿。“茉”回到母亲家,发现母亲已与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且时时都会表现出对自己的敌意。最终,母亲因为“茉”与自己的男人有染而自杀。茉生下了女儿,遵从母亲的意思取名“莉”。这暗示着一种联系与宿命。“莉”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主动跟出身工人家庭的周洁恋爱结婚。不能生育的“莉”因对养女“花”与自己丈夫的交往产生误会,导致丈夫自杀。之后,她丢下养女“花”,自己远走他乡,留下“花”和外婆“茉”在一起生活。
后来,“花”作为知青从下放的农村回到了上海。相处了几年的男友考取了大学,临行前两人领了结婚证。 这个家庭经过几代的碰撞,到“花”的时候,虽然仍有自己家族传承下来的一些特点(如主动、有朝气,敢于行动),但母女之间的仇恨和冲突、对男人的不信任等都已经改变了。此时的“花”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就是丈夫大学毕业要去日本,她也是全力支持。即使在得知丈夫已经移情别恋的时候,仍然坚持将女儿生下来(应该叫“开”了)。
从生物的角度看,这个家庭里几代人都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敢于去追求去尝试。同时,她们破坏性的举动,例如自杀等要做起来也是非常有力度。从心理的角度看,电影中男女之间的战争一直在进行,但趋势是从女方完全被动转变到女方掌握主动,从需要依靠依恋男人到自己自强自立。表面上看,好像几代人都一样,都是母亲带一个女儿,但是从心理结构和互动模式上看,男女双方各自系统的碰撞从来没有停止过,而更加突出的是女方通过一代代的成长蜕变,逐渐自我完善为心理健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