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多数情况下并不可怕,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该疾病可能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免疫力下降、激素水平异常、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下腹疼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月经紊乱、性交疼痛、发热等症状。
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通过阴道上行感染是常见病因。急性期可能出现寒战高热,需通过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需避免性生活以防交叉感染。
人工流产、刮宫等医疗操作可能破坏子宫内膜屏障。术后出现持续腹痛伴褐色分泌物需警惕,超声检查可显示内膜增厚或积液,需配合抗感染治疗并加强术后护理。
产后、月经期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时易发病。这类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易反复发作,建议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必要时需调节免疫治疗方案。
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下降导致内膜变薄易感染。可能伴随潮热盗汗等更年期症状,需在抗炎治疗同时考虑激素替代疗法,但需严格评估禁忌症。
输卵管炎、宫颈炎未及时控制可能扩散至宫腔。这类情况往往疼痛更剧烈,需联合治疗原发灶,严重者可能出现盆腔粘连等并发症。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频繁阴道冲洗破坏菌群平衡;性生活前后做好清洁;宫腔操作后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兰花等增强免疫力,适量运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出血或腹痛持续3天以上应及时妇科检查。慢性患者可尝试中医调理,但急性发作期必须规范抗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