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多数情况下属于可治愈的炎症性疾病,其严重程度与感染范围、治疗时机及个体体质有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感染病原体类型、是否合并盆腔炎、是否存在免疫缺陷、治疗是否规范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
细菌性子宫内膜炎通过抗生素治疗多可控制,但结核分枝杆菌或淋球菌感染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或不孕。衣原体感染易转为隐匿性病程,增加盆腔广泛感染风险。
炎症扩散至输卵管或卵巢时,可能形成盆腔脓肿或炎性包块,伴随持续下腹痛、发热等症状。此类情况需静脉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引流。
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易发展为坏死性子宫内膜炎,出现组织化脓坏死。这类患者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并控制基础疾病。
未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常见于自行停药或剂量不足者。反复发作的子宫内膜炎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影响胚胎着床。
宫腔粘连、月经量减少是不规范治疗的常见后果,严重者需宫腔镜分离术。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引发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需紧急抢救。
建议急性期卧床休息并避免性生活,每日清洗外阴但禁止阴道冲洗。饮食宜选择高蛋白的鱼类、豆制品和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兰花,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进行快走、瑜伽等温和运动增强盆腔血液循环,但需避免游泳等可能引发感染的活动。出现持续发热或异常出血时应立即复查,治疗期间每3个月通过B超监测子宫内膜恢复情况。合并贫血者可适量补充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