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积水腹水可通过利尿治疗、腹腔穿刺、病因治疗、饮食调节、运动辅助等方式排出。腹水通常由肝硬化、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腹腔感染、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
轻度腹水首选利尿剂促进水分排出,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螺内酯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泄。使用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低钾血症或肾功能损伤。肝硬化患者需联合白蛋白输注以提高利尿效果。
中重度腹水需行治疗性腹腔穿刺术,单次放液量不超过5000毫升。穿刺后需补充白蛋白防止循环功能障碍。反复大量腹水者可能需留置引流管,但需严格预防感染。恶性肿瘤所致腹水可考虑腹腔灌注化疗药物。
肝硬化患者需抗病毒或戒酒,心衰患者需强心利尿,肾病综合征需免疫抑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需规范抗结核治疗至少6个月。病因控制后腹水生成量可显著减少,约60%患者通过病因治疗可避免复发。
每日钠盐摄入需限制在2克以下,避免腌制食品及加工食品。蛋白质摄入保持每公斤体重1-1.2克,优先选择鱼、蛋清等优质蛋白。每日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一般控制在1000-1500毫升。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改善代谢。
卧床时抬高下肢促进回流,每日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稳定期患者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腹腔压力。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膈肌运动,促进淋巴回流减少积液。
腹水患者需定期监测体重、腹围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注意观察下肢水肿、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征兆。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家属应参与护理计划制定。若出现发热、腹痛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