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危性行为也可能感染梅毒,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者分泌物等途径感染。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五种。
孕妇若感染梅毒螺旋体,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这种情况常见于未接受规范产检的孕妇,胎儿可能出现早产、死胎或出生后出现典型梅毒症状。孕期规范筛查和青霉素治疗可有效阻断传播。
输入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或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可能造成感染。医疗机构严格执行血液筛查制度后,此类传播已大幅减少,但非法采供血或吸毒者共用针具仍存在风险。
接触感染者污染的衣物、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或与感染者共用餐具可能存在传播风险。梅毒螺旋体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当接触者皮肤黏膜存在破损时可能造成感染。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体液或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传播。口腔科操作、内镜检查等侵入性诊疗过程中,若器械灭菌不合格,可能造成梅毒螺旋体交叉感染。
极少数情况下,接吻时双方口腔存在破损,或接触活动性皮损患者的分泌物可能传播。二期梅毒患者的黏膜斑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体,通过密切皮肤接触存在理论传播可能。
预防梅毒需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个人物品。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孕产妇需完成梅毒筛查。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硬下疳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日常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洗手,可降低间接传播风险。若确诊感染,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均需接受规范治疗和随访。